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admin缩小放大

2022-9-26 13:10

我的老师陈家泠(作者:许根顺)

2010年,陈家泠在黄山写生  摄影:许根顺

师生50年、朋友50年、合作伙伴50年。是一种缘分,更是一个天意。时代让我们走到一起,因此,我们的看法更相同,我们的认知更相近,我们追求的样式虽然各异,但我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摄画当下,用这部“纪录大片”告诉未来。

画画一半是人在画,一半是天在画,这也许是画画到了一种境界;瓷器最后烧出来是什么样?谁也讲不清楚,釉里红釉下彩窑变更是如此,因为促使窑变的因数且多又很难掌控,即便最顶尖的炉工也不敢断言,有部电影叫《祭红》讲的就是烧窑的难度;为此自然是神奇的、自然是伟大的。所以,道法自然就成了陈家泠几十年坚持贴近生活、亲近自然,从自然中汲取养料、在自然里获取灵感的艺术之道。

2016年,陈家泠在黄河壶口采风  摄影:许根顺

55年前他能从上海一直步行到井冈山、韶山,近十年来又走过了三山五岳佛教名圣十二座大山,红色圣地的一系列名山大川,无论是延安、韶山、井冈山、梁家河、太行山、还是娄山关,特别是四渡赤水的丙安古镇,他为了能找个好角度写生,来来回回用几天的时间八渡赤水,感悟红军当年生死关头突围北上的艰难岁月。感悟毛泽东“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伟人气概,感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最精辟的画论。2016年春他腿摔断刚治愈不久,就攀登杭州的飞来峰、莲花峰,为杭州G20峰会绘就了会见来自全世界35个国家地区领导人的背景作品《西湖景色》;近来,他又为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创作,三赴新疆和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泰国、澳洲、欧洲,画出了一本又一本写生。2011年2月22日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一次演讲中,他就拖了一大箱写生本,用艺术的形式,十分明确地告诉学生们,美术学院的学生除了多画外还是要多画,道理就这么简单。他亲自在课堂上为同学们当场做人物写生,用最简单的道理给学生上了一堂十分有意义的一课。          

从2007年到2018年的十年间。他分别在上海中国画院、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省美术馆、浙江省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和二次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陈家泠艺术大展,直到上海玉佛禅寺陈家泠佛教艺术馆的正式开馆,几乎做到了每年一个大型系列主题展。作为中国画坛艺术大展的主流人物。其作品包括了:山水系列、花鸟系列、佛教圣地、红色圣地、佛教人物、西域风情、优美家乡主题、和美世界主题、壮美祖国主题、精美生活主题、以及瓷器、家具、丝绸服装系列等等。回望他艺术的创作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他折射出来的时代追求、创新到化境为宗的升华过程。

2012年,陈家泠与许根顺在西藏

如果他的母亲是他最早的启蒙老师,夫人则是他艺术最坚定的支持者,而他艺术的“骨与魂”、“血脉”和“灵气”就是来自潘天寿和陆俨少的。潘天寿力倡中西文化的“拉开距离论”和林风眠坚守的“中西融合论”,而陈家泠在前辈艺术的探寻中,在“两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陈氏图式叫做 “泠风格”。中国画需要时代性,这个时代性强调的就是一个字“新”。陈家泠的绘画代表着当代“新中国画”的一种新形态。他坚守:“古为今用,以今为主,洋为中用,以中为主”的核心价值,也是他坚持新时代新水墨的一种精神。在近十年的十个大展中给我们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充盈的、全新的开放的一系列画展就证明了这一点。2011年当他在安徽省博物馆举办画展的时候,在博物馆门前矗立的一方巨石上刻着毛泽东在安徽省博物馆参观时留下的一句话即:“每个省都要有这样的博物馆,让人民了解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最最重要的”。中国的文化应该了解、应该保护传承,但更需要发展,需要新的创造,这就是时代精神,艺术同样如此。

求学时期陈家泠常说:他的基础与中专上来的同学相差很多,但他唯一能选择的就是兢兢业业刻苦学习和加倍的努力,差距终于在勤奋中拉近了距离,努力进取正是他学生时代的人生取向。他常说:周昌谷老师给他艺术人生的发展烙下了一方深深的印记。老师讲:“世上有两种树,一种是杉树,一种是柏树。杉树长的很快便能成才,但质地很松。而柏树生长的很慢,几百年只能长一点点,但它的风姿身板却能傲立在高山之颠,你将来要做什么样的树啊?如果你要做柏树的话你就要耐得住寂寞啊”,至今他将此作为艺术人生的座右铭。千年古树的苍劲雄姿和一种旺盛向上的生命力,特别是古老的柏树他不知道画了多少,他非常希望举办一个画展,这个画展名字就叫《千年活一回》。

2011年,陈家泠在峨眉山写生  摄影:许根顺

近年来,他还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湖南岳麓书院 、台湾师范学院 、上海美术学院、上海东方大讲堂 、上海理工学院、复旦传媒学院等地方演讲。虽然他退休多年,但作为老师更广义的传道责任,他始终践行着时代教育的文化力量。

记得陈家泠与吴冠中的一场对话,主题是:“与时代同步不是随口说的”。时至今日,陈家泠的“笔墨引领时代”论已经在他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展后提到了又一个新的高度,而他人生真正的艺术追求和理想的最高境界是否能够实现“笔墨跨越时代”。日前,陈家泠玉佛禅寺佛教艺术馆的正式开馆 ,实现了他追求和跨越的第一个梦想,也许这正是他追求跨越的第一步吧。
 
“义无反顾 ,一路前行”是他的艺术人生的态度,更是他的一种不断创新的“艺术精神”。而“泠风格”是他在潘天寿和陆俨少、林风眠和吴冠中几位前辈大师的艺术体悟中探索出来的一种陈氏图式。1984年陈家泠以一幅《开放的荷花》轰动画坛,时值中国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和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1986年的《霞光》被美国学者瓊·勒伯尔德·库恩所著的(新中国绘画1949-1986)的学术专著选做封面,画册首页库恩夫人还亲自书写道:“为您杰出的艺术成就致以最热忱的祝福”的极高评价。接下来他又创作了《清韵》和《不染》等以荷花为主题的系列画作,其中《不染》被第七届全国美展评为银奖。这些充满了中国诗情古意而又颇具东方诗韵的作品,内涵颇具,意蕴深藏,简约意骇,既拓展了新时期中国花鸟画的审美特色,又向世界传递着东方书画艺术的神韵文脉。从此他的“荷花三套车”开创了陈氏图示的新时代。

2012年,陈家泠在西藏古格王朝写生

在拍摄《陈家泠》宽荧幕彩色纪录片以及十年间他为每一个大展的创作过程时,经常会有一种对老师认识上的不断再刷新,以及由此萌发出更多新的人生感悟。作为师生50年,在他身上不时出现的新思想和新行为,表现在他不断迸发出来的创新的、大胆的、神奇的和一种不可思义的睿智言行及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量,我也由原先的相处记录型向系统课题研究型转变。时至今日,系统地解读陈家泠,毫无疑问数据会告诉我们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颇具当代性和极具历史价值的完整史料。在2012年7月份为拍摄《陈家泠》彩色纪录片在西藏整整一个月的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年近八十的陈家泠,无论从拉萨到一个个神湖、从林芝到扎达土林、从古格王朝到阿里无人区,还是从西夏巴马峰、冈仁波奇峰到珠穆朗玛峰脚下,我们每天用脚步不断丈量着上升的高度。在挑战生命极限的高原上,他把自然当做神,与高峰神湖进行对话,他不畏山高路远,缺氧了就吸上两口氧气,不管路途多么艰险遥远,摔倒了再爬起来,从日出到日落,他总是携带画本画笔和相机一路写生一路拍照。而我尽可能集中地、完整地记录了他在这个时期的艺术行为和艺术探索过程中的每一个珍贵瞬间。由此形成的一套又一套完整的陈家泠艺术人生的美学形态,一个由无数张图片,无数部视频、无数段现场对话的录音组成的文化系列、既是当今一本难得的教科书、也是一部精彩的纪录大片。这些纪录片用最写实的手段,最真切的记录,原汁原味地讲述了一个 “陈家泠”之所以成功的路径,让这个文化效应变为一个持续教育的推力,为实现文化艺术新时代的到来贡献力量。(作者:许根顺    2019年新春)

2012年,陈家泠在西藏定日静了六个小时以后,珠峰在太阳即将下山的一瞬间露出了巍峨的“金字塔顶”

附录:

一个人要学会感恩,因为时代给了你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上帝给了你一个健康的身体,因此要珍惜礼遇,潜心而为。

我做了两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虽然用去了几十年,但我觉得有价值。

第一件是用30年时间拍摄了全世界800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第一夫人,见证了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历史进程。我有幸能感受这个发展的时代,特别是亲见世界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这个特殊群体,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元首文化”系列。

第二件就是用了十多年时间,以海量图片零距离地记录了我老师义无反顾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人生。以无数原始的视频、音频,真实地、全方位全高清数字化的系统记录,回放他那创作的过程和写生的一幕幕,再现陈家泠老师那殉道般的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我们有责任向世界和未来讲述一个真真切切的“陈家泠故事”。     
  
有位哲人这样说道:“世界上有一本最大的读本叫《中国》,它有14亿页,我们每个人是其中的一页。如果页页精彩,中国就精彩了。”无疑陈家泠先生是其中极精彩的一页,他这一页不仅是写给今天的,也是写给明天的,不仅是写给中国的,也是写给世界的。

2016年,陈家泠与许根顺在贵州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注:©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用于商业!
声明:转载或其他业务合作请联系站长